
SERVICE PHONE
363050.com发布时间:2025-07-19 10:43:07 点击量:
开元棋牌,开元棋牌官网,开元棋牌下载,开元娱乐,棋牌游戏平台,棋牌真钱游戏,注册送彩金棋牌,棋牌游戏,棋牌平台
事件:达梦数据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公司2024年实现营收10.45亿元,同比增长31.49%;实现归母净利润3.62亿元,同比增长22.22%;实现扣非净利润3.41亿元,同比增长24.14%;实现经营性现金流净额4.73亿元,同比增长36.95%。单2024Q4来看,公司实现营收4.15亿元,同比增长19.34%;实现归母净利润1.88亿元,同比增长5.43%。
受益于行业信创推进,业务收入快速增长。2024年,公司实现主营收入10.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64%,主要原因包括:(1)受益于能源、交通等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及相关采购的增长,软件产品使用授权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22.79%,运维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8.50%;(2)公司积极推进在实施项目的交付与验收,2024年数据及行业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4.51%;(3)随着公司数据库一体机在党政、教育、交通、烟草等行业的应用及推广,数据库一体机销售业务同比增长179.59%。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多产品通过安可测评。公司紧密结合场景应用,推动产品持续迭代升级,持续关注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注重云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等产品研发,加速“集群数据库”、“数据库一体机”等重要产品技术攻坚。2024年达梦数据库管理系统V8.4和分布式版DMDPC,均通过了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安全可靠测评”。DMV8.10和达梦启云数据库云服务系统,荣获2024年湖北省首版次软件产品。
公司积极适配国内产业生态,凝聚产业合力。2024年公司进一步细化核心业务场景,金融客户应用范式持续扩大,建设范围也从传统的OA办公延伸到了更多的运营和生产领域场景。公司与众多头部级ISV开展了技术适配、联合解决方案等合作,以满足客户多方位的应用需求。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与产业链上下游多家厂商完成11,000余款产品兼容适配,全面兼容网信生态,凝聚起强大的产业生态合力。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2024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89.63%。费用方面,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分别为3.35/0.96/2.07亿元,同比变化分别为+15.67%/+28.17%/+25.16%,三费费用率分别为32.03%/9.16%/19.79%。公司重视产品研发,加强研发团队建设,2024年公司研发人员达到503人,相较2023年增加42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已拥有授权发明专利345个,外观设计专利2个,软件著作权402个,其他知识产权51个。
盈利预测: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数据库产品开发商,拥有全栈自主的完备产品体系,市场份额处于国内厂商前列。同时,公司积极适配国内产业生态,有望受益于信创进程加速,带来业绩持续增长。我们预计2025-2027年EPS分别为6.02/7.61/9.64元,对应P/E分别为58.12/46.01/36.33倍。
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点评:一季报略超市场预期,核心业务保持较快增长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报,2024年实现营收233.43亿元,同比增长18.79%;归母净利润5.60亿元,同比减少14.78%,扣非净利润1.88亿元,同比增长59.36%;符合市场预期。2025年Q1实现营收46.58亿元,同比增长27.74%,归母净利润-1.93亿元,亏损同比缩窄35.68%,略超市场预期。投资要点
多因素影响公司短期利润:公司2024Q4营收84.94亿元,同比增长20.71%,归母净利润9.04亿元,同比增长62.00%。2024年归母净利润减少原因主要系:1、2024年AI新增研发投入7.4亿元(研发费用较上期增加4.1亿元);2、2024年计提坏账减值损失10.14亿元,计提坏账准备较2023年同期增加2.77亿元;3、公司持股的三人行、寒武纪等金融资产2024年投资收益较上年减少1.12亿元;同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较上年减少1.02亿元;此外,其他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0.54亿元;以上合计影响2.68亿元。上述因素对当期损益影响达16.92亿元。
核心业务保持较快增长:分业务看,公司核心赛道业务保持快速增长,开放平台、智慧教育、智慧汽车、智慧医疗、企业AI解决方案等业务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1.33%、29.94%、42.16%、28.18%和122.56%,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公司2024年毛利率42.63%,同比基本持平。费用率方面,销售费用率17.49%(同比-0.75pct),管理费用率6.23%(同比-0.74pct),研发费用率16.67%(同比-0.55pct),整体有所下降。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4.95亿元,创历史新高。
斩获多个头部企业,订单金额位居行业榜首:公司已成为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交通银行、奇瑞汽车、中国一汽、大众汽车、海尔集团、美的集团等多个重点行业头部企业的大模型合作伙伴。根据年报显示,2024年大模型解决方案中标项目数91个、中标金额8.48亿元,中标项目数及中标金额均列所有厂商榜首。
发布星火X1,性能比肩Deepseek:4月20日,公司深度推理大模型—讯飞星火X1迎来全新升级。升级后的星火X1在数学、代码、逻辑推理、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等通用任务上效果显著提升,在模型参数比业界同类模型小一个数量级的情况下,整体效果对标OpenAI o1和DeepSeek R1。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随着AI的持续落地,公司在应用、平台、消费者等核心业务增长有望超预期,我们将公司2025-2026年EPS预测由0.52/0.66元上调至0.71/0.86元,预测2027年EPS为1.08元。维持“买入”评级。
4月19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业绩符合预期,2024年实现营收127.02亿元,同比+15.28%;实现归母净利润7.84亿元,同比+28.0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83亿元,同比+17.54%。2024年Q4实现营收34.97亿元,同比+15.57%,环比+14.51%;实现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同比+6.40%,环比-10.91%;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34亿元,同比-20.14%,环比-27.83%。
公司目前目前已形成第一、第二曲线等基盘业务稳健增长,第三、第四曲线等新兴业务高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新兴业务方面,公司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在数字能源热管理领域,公司依托车规级热管理技术,成功拓展至储能系统、超充设备、数据中心等领域,特别是在数据中心液冷解决方案实现里程碑式突破,储能超充液冷机组业务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储备底层技术,截止报告期末已获得机器人领域10项专利授权,并在关键零部件开发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公司董事长徐小敏先生于2025年4月8日提议以自有资金回购部分社会公众股份,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旨在维护投资者利益。回购价格上限为董事会审议前30个交易日均价的150%,资金总额不低于5000万元、不高于1亿元,期限为股东大会通过后12个月内。此次回购不仅彰显了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利于稳定股价、增强投资者信心,还能通过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将员工利益与公司发展紧密绑定,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升公司凝聚力与竞争力,为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汽车行业发展不及预期风险、头部新能源客户排产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九丰能源2024年报、2025一季报点评:业绩稳定性高,持续高分红增强长期投资价值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实现营收220.47亿元,同比下降17.01%,实现净利16.84亿元(扣非13.50亿元),同比增长28.93%(扣非1.12%)。公司同时发布2025年一季报,2025Q1实现营收54.84亿,同比下降13.41%,实现净利润5.06亿元(扣非4.68亿元),同比增长5.40%(扣非同比增长1.38%)。
财务指标优异且稳定,持续优化资产提升促资产保值增值。2024年、2025Q1公司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LNG等能化品市场价格的下跌,公司整体业绩延续了稳中向好的态势。2024、2025Q1公司销售毛利率分别为9.33%、11.72%;销售净利率分别为7.65%、9.21%,同比、环比均呈提升态势,在LNG价格呈下降趋势背景下,展现了公司较强的营运能力;2025Q1公司ROE(加权)为5.29%,同比小幅下降0.66pct。2024、2025Q1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6.56%,32.65%,亦呈持续下降趋势,公司2024年财务费用为负,2025Q1也仅为8.87百万元,表明公司较低的偿债压力,财务风险很小。现金流方面,2024、2025Q1公司净现净额分别为20.47亿、4.96亿,虽然同比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净利润现金含量分别为1.21、0.98,公司经营现金流整体处于优异水平。
清洁能源业务持续稳健,LPG迎扩张周期。2024年,公司LNG(清洁能源)销量218.10万吨,同比增长13.12%、LNG(能源服务)销量38.58万吨,同比增长1.11%,LPG销量183.96万吨,同比减少3.51%,清洁能源业务整体毛利率7.64%,同比提升1.04pct,保持稳定向好的格局。在全球减碳需求持续增长背景下,公司LNG、LPG等清洁能源业务有望持续稳健增长,其中LPG方面,公司参股40%的惠州5万吨级液化烃码头及配套LPG仓储基地已动工建设,预计今年底投产,周转能力的提升届时将打开公司LPG业务新的成长空间。
氦气等特种气体业务持续突破。2024年公司特种气体产品总销量9290万方,实现了较快增长,氦气方面,公司高纯氦气销量约38万方,2025年公司在现有内蒙森泰50万方/年精氦产能基础上,积极推动西南区域精氦产能提升计划,并适时打通液氦进口链条,实现“国产气氦+进口液氦”双资源池保障。氢气方面,2024年公司氢气业务产销量约8768万方,公司的氢气现场制气项目运行情况良好,氢气瓶装零售业务实现较快增长;2025年,公司继续依托在制氢技术和氢气运营管理方面的优势,积极储备服务工业、化工用户的现场制气新项目。航天特气方面,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特燃特气配套项目已实现部分装置试产成功,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供为期15年的氦气资源保供,初步搭建航天特气供应链和服务链;2025公司将积极开展二期项目建设相关准备工作,全方位匹配火箭发射端、卫星超级工厂及星箭产业园的特燃特气综合需求;此外,围绕航空航天特别是商业航天领域,拓展其他项目需求。
激励充分,固定现金分红+回购计划,高分红增强长期投资价值。公司近期发布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业绩考核指标为:2025~2027年归母净利分别为15.50亿元、17.83亿元、20.50亿元。公司持续推动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计划,激励较为充分,为公司业绩释放提供重要支撑。
公司前期制定的2024~2026年固定+特别现金分红方案为:2024~2026年固定年分红金额分别为7.5亿元、8.5亿元、10亿元;如公司年度归母净利同比增长超过18%,当年将启动不低于2000万元的特别现金分红。
公司2024年度分红计划为:现金分红5.00亿元(含税),叠加中期分红的2.50亿元,共计7.5亿元;同时特别现金分红0.3亿元,总计7.8亿元,对应年度分红率46.33%,按照4月18日收盘价计算,对应股息率为4.76%。公司同时公告了2025年回购计划:回购股份金额不低于2.00亿元,不高于3.00亿元,按照2.00亿元最低金额计算,叠加2025年最低固定现金分红金额计划的8.5亿元,按照4月18日收盘价计算,对应股息率可达6.40%。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65亿元、17.94亿元、20.62亿元,对应PE分别为10.48倍、9.14倍、7.96倍,公司经营稳健,能服及特气业务打开成长性,高现金分红明确,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LNG/LPG价格波动的风险,公司能源服务、特种气体业务开及预期的风险。
24Q4公司实现营收3亿元,同比+3%,实现归母净利润-0.1亿元,同比-143%,扣非归母净利润-0.1亿元,同比-155%。
24全年公司实现营收12亿,同比+12%,实现归母净利润0.5亿,同比-29%,扣非归母净利润0.5亿,同比-34%。
上述口径净利润的下滑主要系2024年公司光伏项目尚处投资初期,前期研发、资质认证、材料/产品送样验证等一系列流程需较长时间周期,光伏项目并未对公司2024年度整体营业收入带来显著影响,本着审慎性原则,公司计提相应折旧及减值所致。
分产品来看,2024工业用纸包装实现收入9亿元,同比+18%,收入占比76%。复合塑料包装实现收入1.6亿元,同比-5%,收入占比13%。
分行业来看,24年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实现收入4.9亿元,同比+14%,化工收入3.5亿元,同比+23%,建材行业2.9亿元,同比+1%。
公司24年毛利率21.6%,同比-1.9pct;归母净利率为4.5%,同比-2.6pct。费用率看,24年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37%/9.55%/3.61%/1.93%,同比分别-0.06pct/+1.7pct/-0.1pct/+0.28pct,管理费用率提升主要系本期新增股份支付及职工薪酬增加所致,财务费用率提升主要系本期计提可转债利息所致。
截至2024年末,公司可转债项目新工厂主体建筑(车间、行政楼)建设工作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及软装布置工作,预计2025年上半年度全部完成;公司新工厂项目涉及印刷、制袋生产环节的车间厂房已分期验收通过,第一条新增制袋整线已完成安装、调试、试生产,已进入正式投产环节。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总产工业用纸包装袋60000万条产值,为公司工业用纸包装业务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公司控股子公司艾纳新能源聚氨酯复合材料边框的研发、生产、销售也迈入正轨。艾纳新能源独立研发的复合材料边框以超低碳、耐腐蚀、抗PID特性等核心优势,能够适应海上光伏、高腐蚀工商业光伏等特定场景;且相较于传统铝合金边框,具有成本优势、可定制等特点,符合建筑美学要求的各类颜色和尺寸。
截至2024年末,艾纳新能源已通过各项测试评估,获得德国VDE原料认证及TV(南德)认证,具备匹配下游光伏行业1.5GW产能的聚氨酯复合材料边框产品生产能力和产品大规模交付能力,并与华能新能源、北理同创等知名光伏产业链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基于24年业绩表现,外部需求不确定性或拖累公司传统业务,同时考虑公司光伏新业务研发/验证周期较长,我们预计公司25-27年归母净利分别为0.73亿元、0.88亿元以及1.09亿元(25-26前值为1.26亿元以及1.67亿元);
风险提示:设备采购较为集中及减值风险;下游消费行业波动风险;光伏新业务开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风险。
事件: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419.06亿元(+3.16%,表示同比增速,下同),实现归母净利润35.12亿元(+23.72%),扣非归母净利润33.52亿元(+22.48%);2024Q4季度,公司实现收入104.28亿元(+1.94%),实现归母净利润9.50亿元(+46.1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8.79亿元(+50.88%)。利润业绩略超预期。
工业板块24年实现较快增长,自研+代理开始形成创新品种商业化梯队。核心子公司中美华东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含CSO业务)138.11亿元,同比增长13.0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8.76亿元,同比增长29.04%,净资产收益率25.33%。利拉鲁肽注射液自2023年获批以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独家商业化CAR-T产品2024年3月获批以来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独家商业化乌司奴单抗注射液已在积极挂网入院并实现批量供货,新品种逐渐形成商业化梯队。
工业微生物板块收入快速增长,未来经营趋势稳步向上:工微板块2024年合计实现销售收入7.11亿元,同比增长43.12%。其中,特色原料药&中间体板块增长38%,xRNA板块增长20%,大健康&生物材料板块增长142%,动物保健板块增长33%。随着国内外大客户拓展取得积极成果,工微板块整体销售趋势持续向好。
医美板块海外收入下滑,国内保持收入增长与盈利提升:2024年医美板块合计营业收入达到23.26亿元(剔除内部抵消因素),同比下降4.94%,主要受到国内外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消费需求下降的影响。1)海外医美,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约9.6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5.81%,实现EBITDA-1261万英镑。2)国内医美,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39亿元,同比增长8.32%,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医美产品在研管线丰富,未来MaiLiExtreme玻尿酸、Ellansé伊妍仕新新型号、重组等产品陆续获批上市,将带来医美板块新增量。
在研管线储备丰富,仿创转型稳步推进。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外部合作和产品授权引进等方式,聚焦肿瘤、内分泌及自身免疫三大核心治疗领域,均已有全球首创新药上市,并形成了ADC、GLP-1、外用制剂三大特色产品矩阵。创新药管线项,自研产品开始进入验收期,BD引进产品开始商业化,稳健经营之上实现仿创转型。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产品集采及医美业务受到消费环境影响,我们将2025-2026年公司归母净利润预期由39.16/45.61亿元,调整至40.14/45.39亿元,预期2027年为50.48亿元,对应当前市值的PE分别为17/15/1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新产品市场推广或不及预期的风险,医药行业政策不确定性风险。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收入8.15亿元,同比增长21.62%;归母净利润1.77亿元,同比增长99.67%。
25年一季度公司收入2.09亿元,同比增长13.77%;归母净利润4.03亿元,同比增长33.11%。
主要业务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度,公司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实现营业收入6.75亿元,同比增长16.17%;智能驾驶及其他IoT智能设备视觉解决方案实现营业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71.20%。公司研发费用继续保持高企,研发费用率为48.81%。
巩固移动影像优势,拓展AI眼镜领域。公司Turbo Fusion技术已完成从旗舰机型到高端、主流机型的全面渗透,在中低端机型市场也实现了规模化落地。提升了手机的成像能力。在AI眼镜领域,公司围绕高通AR1Gen1片平台从软硬件层面挖掘潜能,优化性能与功耗表现,目前已成功助力雷鸟V3完成国内首款AI眼镜的发售。
汽车领域试点不断增加。面向乘用车市场,公司VisDrive产品的3D AVM、哨兵监测等系列算法产品持续出货并新增量产定点。舱内的前装软硬一体车载视觉解决方案Tahoe已获得多款车型的全球定点项目,舱外深入开发无高精度地图的高速NOA、记忆行车、记忆泊车等功能。在商用货车领域,公司承接了中国重汽、柳汽、陕汽、一汽解放等OEM客户多款车型项目,商用车全栈视觉算法产品VisDrive实现了AVM、BSD、DMS等算法量产。工程机械车辆领域,公司在三一矿卡、合力叉车等多种车型上实现了AiTrak系列产品落地量产。
投资建议:公司基于移动视觉技术的处理优势,不断拓展新的落地场景。预计2025-2027年公司的EPS分别为0.54/0.67/0.88元,维持买入评级。
事件。25年4月21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和25年一季报,24年全年实现营收14.21亿元,同比增长34.11%;实现归母净利润1.87亿元,同比增长59.8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84亿元,同比增长60.66%。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3.9亿元,同比增长44.98%;实现归母净利润0.61亿元,同比增长125.81%;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59亿元,同比增长127.19%。
厂商合作稳定,客户结构优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公司产品主要通过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纬湃科技、博格华纳、APTIV、联合汽车电子、捷普电子、汇川技术等主流动力电池、电控系统及其配套厂商进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主要终端用户有特斯拉、戴姆勒、比亚迪汽车、现代、广汽、一汽大众、上汽大众、蔚来、小鹏、理想、极氪、上汽乘用车等国内外主流新能源整车厂商。在新能源风光发电及储能市场,公司主要客户有阳光电源、宁德时代、特斯拉、华为、比亚迪、金风科技、特变电工、亿纬锂能、上能电气、禾望电气、维谛等;数据中心市场主要客户有华为、中兴、维谛、中恒电气、科华等;轨道交通市场主要客户有中国中车、GE Transportation(Wabtec)等。
技术积淀深厚,激励熔断器收入同比高增。公司在激励熔断器和智能熔断器领域深耕多年,公司已形成从70V-1000VDC多个电压等级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风光发电及储能等中高端市场领域,下游需求旺盛。产销量方面,2024年,激励熔断器产量达到157.01万只,同比增长168.48%;销量达到135.91万只,同比增长200.95%。收入方面,2024年,激励熔断器收入达到1.37亿元,同比增长189.12%,占总营收的9.65%。
投资建议:公司是电力熔断器龙头,EV高电压趋势有望带动公司产品价值量提升,同时公司也在积极推进海外市场的销售,未来具备较高的成长空间。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19.60/26.49/34.02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37.9%/35.2%/28.4%;归母净利润分别3.32/4.60/6.06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77.5%/38.6%/31.9%,以4月21日收盘价作为基准,对应2025-2027年PE为24x/18x/13x。维持“推荐”评级。
业绩符合预期,经营现金流流出增加。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79.47亿元,同比下降26.55%。其中,多高层钢结构营收46.19亿元,同比下降26.04%;轻钢结构营收28.51亿元,同比下降30.13%。服务业营收2.32亿元,同比增长18.45%;建材产品营收1.05亿元,同比下降16.97%。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69亿元,同比下降42.46%;实现扣非净利润-0.05亿元,去年同期为2.5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7.65亿元,同比多流出2.04亿元,主要是上期使用票据结算比例增加所致。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5.28亿元,去年同期为-13.44亿元,主要因上期新建厂房投入使用增加设备等长期资产所致;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0.13亿元,同比下降48.8%,主要因上期收到建信融通、云信等保理融资尚未达到终止确认条件的影响。
积极拓展海外业务。2024年,公司新签合同132.83亿元,已中标尚未签订合同的订单合计约5.88亿元;其中钢结构业务新签合同130.69亿元,同比下降11.43%。报告期公司钢结构产量为90.49万吨,同比下降43.16%;销售量为93万吨,同比下降40.16%;库存量为4.07万吨,同比下降38.15%。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实现全年新签海外订单14.61亿元,包括阿曼苏丹国年产10万吨高纯硅基材料项目、HNNM印尼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动力电池三元前驱体材料建设项目等。
风险提示: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风险;新签订单不及预期的风险;应收账款回收不及预期的风险。
2024年运算电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8.1%,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5%。从下游看,2024年通讯电子占比44.8%,消费电子占比24.1%,运算电子占比16.2%,汽车电子占比7.9%,工业及医疗电子占比7.0%。从同比增速来看,除工业领域外,各下游应用市场的收入均实现了同比两位数增长,其中运算电子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8.1%,汽车业务的增长速度继续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同比增长20.5%。
布局高增长产品领域,加大先进封测研发投入。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集中在高性能计算HPC先进封装、下一代系统级封装SiP、高可靠性汽车电子等高增长机会。在汽车电子领域,公司加入头部企业核心供应链体系,同时积极推进上海汽车电子封测生产基地建设步伐,预计2025年下半年将正式投产,并在未来几年内逐步释放产能。晶圆级微系统集成高端制造项目在2024年顺利投入生产,进一步提升在先进封装领域的竞争力。2025年公司将继续加大投入先进封测研发,力争在高端3D封装、超大尺寸器件、光电合封应用、射频性能提升及小型化、垂直供电、散热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
由于贸易摩擦对下游需求带来不确定性,我们下调公司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至22.42/27.37亿元(前值为25.96/31.33亿元),预计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32.41亿元,对应2025年4月18日股价的PE分别为26/21/18x,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2025年4月21日,公司发布关于刊发境外上市股份(H股)发行聆讯后资料集的公告。根据招股书,公司港股募集资金拟用于1)建设5GW光伏电池海外生产基地;2)用于研发先进的光伏电池技术;3)建立及加强海外销售业务及分销渠道;4)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海外产能如期推进,强化公司盈利弹性:本次拟投资建设的阿曼项目预计总投资金额5.6亿美元(视未来调整而定),其中一期5GW预计投资金额2.8亿美元,将于2026年开始商业化生产,并将根据一期进度审慎推进二期建设。同时,公司已与一家领先的北美光伏组件企业订立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积极探讨及探索潜在合作机会,该企业拟于2025年向公司阿曼产能购买1-2GW光伏电池,侧面印证美国本土进口电池片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根据我们测算,随着美国对等关税落地,全球输美产能成本曲线更加陡峭,美国本土组件+阿曼电池产能盈利有望达到7美分/W以上(详细测算见下文),公司阿曼产能作为低税率输美产能的稀缺性增强,投产后有望带动进一步凸显公司全球化竞争优势、强化整体盈利弹性。兼顾“守正”与“出奇”,全面探索光伏电池量产路径:公司MoNo2系列N型TOPCon电池创新性叠加半片边缘钝化及波浪背场技术,2024年平均量产转换效率提升0.5%,双面率达到90%,单瓦非硅成本降低约30%,保持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拉开与行业TOPCon存量产能的成本差距,加速行业出清进程。除了持续推动N型TOPCon电池降本增效,公司还积极开展HJT、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及xBC等尖端技术的研发、并推动量产,截止2024年末,公司中试TBC电池转化效率较主流N型电池效率可提升1-1.5%,与外部机构合作研发的钙钛矿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达31%,坚持“预研一代、测试一代、量产一代’的研发理念,稳固公司在电池片环节的领先地位。
根据公司海外产能建设进度,预计公司2025-2027年盈利分别为7.86/15.53/17.11亿元,对应EPS为3.43、6.78、7.47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2/6/5倍,维持“买入”评级。
事件:公司发布2024年度报告,实现营业收入5.3亿元(+37.9%),归母净利润-1.4亿元,较2023年-2.8亿元大幅收窄。2025年一季度收入1.7亿元(+54.9%)。业绩符合预期。
销售额稳步增长,商业化进入新阶段。公司2024年实现收入5.3亿元,主要系多纳非尼商业化稳步推进,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已进入医院1100余家、覆盖医院2000余家、覆盖药房近1000家。重组人凝血酶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已累计收到蓬莱诺康药业有限公司(系远大生命科学(辽宁)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支付的独家市场推广权许可费人民币3.4亿元。稳步推进吉卡昔替尼片治疗中高危骨髓纤维化适应症的新药上市审评工作。注射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rhTSH)的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BLA)于2024年6月获受理,目前已完成临床核查和二合一检查。
聚焦核心产品研发,取得多项里程碑进展。吉卡昔替尼片治疗重症斑秃的III期临床试验达到主要疗效终点;在安全性方面,吉卡昔替尼治疗重症斑秃患者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公司已经完成与CDE的上市申请前(pre-NDA)的沟通交流。吉卡昔替尼片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II期临床研究取得成功结果。吉卡昔替尼片和吉卡昔替尼乳膏分别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II/III期临床试验获得批准、注射用ZG005与注射用ZGGS18联合用于晚期实体瘤的临床试验获得批准、注射用ZG005与贝伐珠单抗联合用于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试验获得批准、注射用ZG005与盐酸吉卡昔替尼片联合分别用于晚期实体瘤和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临床试验获得批准、注射用ZG005与含铂化疗方案联合用于晚期胆道癌患者的临床试验获得批准、注射用ZG005与化疗联合用于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试验获得批准。
抗体平台优势凸显,核心竞争力日益提升。多款药物进展顺利,2024年8月,注射用ZG006获得FDA颁发的孤儿药资格认定,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ZG006单药首次人体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ZG006在I期剂量递增及扩展研究中,呈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优异的抗肿瘤疗效;特别是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ZG00610mg及以上剂量治疗后的疗效显著。ZG005单药在多种晚期实体瘤中呈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及良好的抗肿瘤疗效,ZGGS18呈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以及抗肿瘤疗效趋势。
盈利预测:随着研发和商业化的稳步推进,公司业绩增长动力充足,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1、14.4和20.8亿元。
2024年年报&2025年一季报点评:IDC扩张与绿色创新双轮驱动,AI赋能长期成长
光环新网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度报告。2025年4月19日,公司发布2024年报和2025一季度报告,2024年实现营收72.8亿元,同比下降7.31%,实现归母净利润3.8亿元,同比下降1.6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5亿元,同比下降7.43%。单季度看,25Q1实现营收18.3亿元,同比下降7.41%,实现归母净利润0.7亿元,同比下降57.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6亿元,同比下降63.5%。
IDC规模有序扩大,投放进度明显加快。公司持续在京津冀、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开展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2024年至1Q25各数据中心稳定运营。2025年4月公司进一步释放在天津宝坻地区的资源储备,正式启动天津宝坻三期项目建设工作。按照单机柜4.4KW统计,公司在全国范围内规划机柜规模已超过23万个,截至1Q25已投产机柜超过5.9万个。受新基建政策推动,数据中心供给激增,短期内行业供需失衡,市场竞争加剧,IDC租赁价格下降,同时1Q25公司部分客户因经营策略调整出现退租,IDC业务毛利率34.12%。
践行节能低碳理念,建设绿色数据中心。2024年,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号召,配合国家开展对数据中心能耗的监测工作,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全年实现节约电能约6480万KWH。公司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项目,在上海嘉定云计算中心、北京太和桥科信盛彩云计算中心、中金云网数据中心、北京房山数据中心园区内利用机房楼、能源站、宿舍楼屋顶等区域安装光伏系统,安装容量近2500KW,年发电总量可达125万KWH。
AI融合拓展产业新前景,降本增效任重道远。2024年,公司运营的亚马逊云科技在中国推出的“亚马逊云科技生成式AI合作伙伴计划”,聚焦生成式AI、行业解决方案和业务拓展,为客户提供更广泛的安全解决方案选择,助力其解决方案的云优化和产品SaaS化。2025年一季度公司云计算业务收入12.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41%。公司购买的部分基于亚马逊云技术的云服务相关的特定经营性资产到期处置,对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利润造成较大影响。25年Q1云计算业务毛利率为7.42%。预计2025年度运营亚马逊云科技服务收益将减少1亿元。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5-27年收入实现77/82/89亿元,同比增长5.2%/7.4%/8.2%;预计25-27年归母净利润4.2/4.6/4.9亿元,同比增长9.8%/9.4%/5.8%,对应PE57/52/49x,基于公司IDC业务机架逐步达产,上架率有望逐步提高,同时AI算力需求正从训练逐步转向推理,公司拥有核心区域资源、未来有望受益,维持“推荐”评级。
2024年年报点评报告,归母净利润同比+52.81%,人形机器人布局逐步完善
储备丰富的配套车型&定点项目支撑公司增长。分业务来看,2024年公司EGR及喷射系统业务实现营收7.29亿元,同比+29.88%,比亚迪、奇瑞和吉利等核心客户销量增长带动公司乘用车EGR系统市占率提升;新能源产品实现营收10.34亿元,同比+29.21%,公司进入头部电机供应商&主流车企供应链,配套的问界M8、小米YU7等产品2025年上市,具备爆款潜力,有望带动马达铁芯业务持续增长。公司新增项目&储备丰富,2024年马达铁芯业务新增进入合肥钧联、上海电驱动和轾驱供应链,配套创维、江淮和长安等车型;精密冲压件新开发客户宁波德科,间接配套比亚迪,预计2025年量产;马达助力电机新获取电驱动项目,预计2025年开始批量供货。
费用控制优秀+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增厚2024Q4业绩。公司2024Q4归母净利率9.38%,同比+1.61pct,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公司费用控制优秀,2024Q4期间费用率8.90%,同比-0.85pct,其中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同比-1.52/+0.93/-0.38/+0.13pct;二是公允价值变动同比+228.77%至0.40亿元。公司2024Q4毛利率同比-0.67pct至16.52%,我们认为主要系会计准则变动影响。公司经营状况健康,2024Q4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大增2.43亿元至2.60亿元。
人形机器人本体兰森迭代,机器人链条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公司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逐步完善。公司人形机器人本体兰森已迭代至二代,能够在大模型赋能下进行智能化判别和优化执行,可实现对随机位置的精准定位抓取和双臂协同作业,在马达铁芯产线kg定子的任务。核心零部件方面,除自研灵巧手外,公司并购无锡蔚瀚布局机器人谐波减速器,基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半总成业务拓展人形机器人驱动电机部件,逐步完善“核心传动系统、驱动电机核心部件、场景化应用”的链条生态技术体系。
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公司配套车型&定点项目储备丰富,费用控制优秀增厚盈利能力,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发+核心零部件布局逐步完善,有望打开成长空间。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7/4.06/4.39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25.7/20.7/19.2倍,可比公司PE平均值为28.0/21.7/14.9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及预期;产品定点不及预期;下游景气度回落;上游原材料涨价;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不及预期;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展不及预期;测算存在误差,以实际为准。
自有品牌快速放量,渠道和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分业务看,24年自有品牌/代工营收分别为35亿/17亿元,同比分别为+29%/+19%,占比分别为68%/32%,自有品牌持续快速增长引领公司整体增长。分产品看,24年主粮/零食营收分别为27/25亿,同比分别+29%/+15%,占比51%/48%,主粮占比持续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分区域看,24年境内/境外营收分别为36/17亿,同比分别+24%/+16%,占比68%/32%。
自有品牌&直销占比提升,盈利能力快速提升。①毛利率:2024年达42.3%,同比+5.4pct,Q4单季毛利率42.9%创历史新高,主要系高毛利主粮占比提升以及主粮毛利率提升+9pct,零食毛利率+2pct主因原材料成本和汇率贡献。2025Q1毛利率41.6%,同比+0.4pct;②期间费用率:2024年销售费用率20.1%,同比+3.5pct,主要系品牌建设投入加大;2025Q1销售费用率17.8%,同比+0.5pct;③归母净利率:结合毛利率及费用率,2024年归母净利率为11.9%,同比+2pct。2025Q1归母净利率同比+0.3pct至13.8%。
推陈出新能力强,新品持续创新性高端化升级,多品牌战略成效显著。公司旗下主力品牌麦富迪持续领跑行业,蝉联5年天猫综合排名第一,主推“BARF生骨肉天然粮”快速崛起,2024年双11期间全网销售额同比增长150%;弗列加特完成品牌2.0升级,创新推出新品0压乳鲜系列。同时公司推出的高端犬粮品牌汪臻醇,有望成为高端狗主粮业绩新增长点。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是国内宠物食品领军企业,在宠物食品赛道国产品牌崛起背景下,公司品牌力、产品力、研发力、渠道力α优势显著,自主品牌高端化升级+新兴电商加速拓展。考虑到公司国内品牌增长势头强劲,我们上调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7.6/9.6亿元至8.2/10.2亿元,新增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12.4亿元,对应PE分别为49/40/33X,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公布2024年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924.96亿元(3.53%YoY),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9.77亿元(-15.10%YoY)。公司拟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7.00元(含税)。
业绩符合预期,产品和渠道完备: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924.96亿元(3.53%YoY),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9.77亿元(-15.10%YoY),扣非后归母净利118.15亿元(-13.55%YoY)。2024年公司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是43.83%(-0.61pctYoY)和14.21%(-2.75pctYoY)。业务分类来看:1)境内业务部分:公共服务事业群PBG营收是134.67亿元,同比减少12.29%;企事业事业群EBG的收入是176.51亿元,同比减少1.09%;中小企业事业群SMBG收入119.71亿元,同比减少5.58%。2)境外业务收入259.89亿元,同比增长8.39%。3)创新业务收入224.84亿元,同比增长21.19%。费用端: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3.03%(0.89pctYoY)、3.35%(0.25pctYoY)和12.83%(0.08pctYoY),费用率基本稳定。技术及产品布局上:海康威视以可见光为中心,构建了覆盖毫米波、红外、激光、X光、紫外等电磁波谱系,并融合声波、振动、温湿度、压力、磁力等传感技术的多维感知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物联数据入口。营销服务体系上:营销体系方面,在国内,公司设立了32个省级技术服务部,300余个地市服务网点,3000余家重要合作伙伴及授权服务商。在海外,海康威视共建立了30个直营售后服务点以及400多个授权客户服务站,同时提供部分产品的“以换代修”服务,并通过加大海外本地仓网点覆盖、提升本地仓周转和配送时效等手段,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强化技术创新,打造柔性、高效的制造体系:技术创新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经营手段。海康威视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近5年内累计投入研发费用477.02亿元。除杭州总部的研究院、硬件产品研发中心、软
件产品研发中心以外,公司还在国内、海外设立多个本地研发中心,形成了以总部为中心辐射区域的多级研发体系。公司可提供包括设备、平台、数据和应用的全面开放能力,为行业应用开发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智能物联产业客户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海康威视提供超过3万种不同硬件产品,生产制造需要满足小批量、多批次、大规模定制化的需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公司始终致力于打造柔性、高效的制造体系,不断提高精益生产和自动化水平,并使用AI技术提升排产效率和生产一致性水平。公司在杭州桐庐、重庆、武汉等地运营制造基地,有序推进制造基地的新建和扩建计划,并通过印度、巴西、英国海外工厂的本地化制造,支持全球产品持续供应。
AI引领安防智能化变革,公司继续推进创新业务发展:2024年创新业务总收入224.84亿元,占公司整体收入24.31%。海康机器人聚焦工业物联网、智慧物流和智能制造,持续在机器视觉、移动机器人领域深耕投入,并新增全系列关节机器人,逐步完成了机器人“手、眼、脚”协同的战略布局,已经成为国内行业龙头公司。萤石网络掌握从硬件设计研发制造到物联云平台的全面能力,已成为行业内少有的具备完整垂直一体化服务能力的AIoT企业。在安防智能化升级趋势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转变为技术架构以及解决方案的落地能力,拥有深厚技术实力的企业将保持与行业变革同步,行业门槛提高使得产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格局持续优化。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对视频图像的处理技术,将极大的增加视频监控的使用效率和大数据价值的利用率,摄像机采集图像的功能将不再受限于安全防范目的。因此,“人工智能+安防”在帮助客户提升业务效率的同时,也极大程度地拓展了视频技术实现业务管理需求的市场空间。在数据为王的背景下,公司拥有巨量数据资源将在安防智能化变革中拥有绝对天然优势。另外,海康威视在基础算力和大模型建设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和积累,相关能力不仅在硬件产品、软件产品中得到应用,也落地到包括海康威视AI开放平台等面向用户的算法训练中。
投资建议:基于公司年报,我们调整公司25/26年盈利预测,增加公司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2.47/147.77/164.02亿元(25/26年原值为163.77/186.55),对应PE为20/18/16倍,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安防监控产品及内容服务提供商,产品及服务已实现视频监控系统所有主要设备的全覆盖;同时,公司海外市场拓展稳步前行,创新业务渐入佳境将为业绩增长增添动力。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技术更替风险: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演进,行业业务和应用需求可能会随之演变。
收34.92/39.75/40.95亿元,同比分别+9.45%/+23.75%/+9.2%。1)智能制造业务:智能装备事业群围绕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两大赛道,新能源赛道聚焦新能源汽车、船舶等五大行业,新能源汽车与船舶订单同比分别+33%/134%,智能制造海外拓展成效明显,带动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4%;精密系统事业群驱动转型,3C精密产品订单实现较快增长,半导体及先进封装、脆材细分领域等均取得行业内突破。2)联接业务:光联接客户版图、交付份额进一步扩充,高速光模块与高速铜缆业务双向布局,传输类光模块/高速相干光模块等产品实现全覆盖/量产。3)感知业务:公司传感器业务保持快速增长,传感器业务和激光全息防伪业务营收分别36.68/4.27亿元,同比分别+12.93%/-14.72%。公司传感器保持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和多功能传感器技术全球领导地位,并向汽车、光伏储能领域转型,海外业务亦实现新的突破。
光联接业务与传感器业务增势强劲,看好未来弹性。光联接业务,公司推出多款业内领先产品并实现下游客户导入。高速光模块产品与高速铜缆方
面,推出包括800GOSFP2*FR4TRO、800GLPO硅光、800GAEC有源电缆、1.6T-200G/λ硅光等产品;4G/5G基站应用光模块保持行业领先份额;客户侧10G/100G/400G/800G传输类光模块全覆盖,800GZR/ZR+Pro相干光模块量产,并在关键客户群处完成送样;25GPONOLT和ONU产品实现批量交付,50GPONOLT产品光电关键技术突破。传感器业务,新能源及其上下游产业链销售占比超过60%,新能源汽车PTC热管理系统在海外市场获得多个高端汽车品牌项目订单;汽车、光伏储能等转型领域取得一系列新项目定点及新项目量产,光伏储能传感器上线智能制造平台柔性自动化产线,在行业头部企业销售规模大幅增长;此外,海外市场进一步打开,泰国工厂于2024年8月建成投产,海外业务同比增长超过30%,BSH、AI、HIGHLYMARELLI、VESTEL、ARCELIK、SAMSUNG等海外大客户销售规模均有较大增长;PTC加热器海外项目定点实现“0”突破。
盈利预测、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公司是国内数据中心建设光模块主力供应商,也是新能源汽车PTC和传感器龙头。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净利润16.9/20.5/25.5亿元,同比增长38.7%/21.1%/24.4%,对应EPS为1.68/2.04/2.54元,维持“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船舶、消费电子等行业支出不及预期影响公司激光装备收入;国产算力投资不及预期或组网技术路线变化导致光模块收入增长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不及预期;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5.14亿元,同比+26.23%;实现归母净利润8.25亿元,同比+160.3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6.75亿元,同比+240.13%。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66亿元,同比+49.06%;实现归母净利润2.47亿元,同比+138.2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16亿元,同比+168.63%。
三大业务收入快增,绿色石化业务减亏明显。改性塑料业务方面,2024年公司改性塑料销量再创新高,产品销量255.15万吨,同比增长20.78%;营业收入320.75亿元,同比增长18.95%,毛利率是22.07%,同比下降1.44
个百分点。绿色石化业务方面,公司自主研发PP和ABS的定制化专用料产品,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提升。2024年,公司绿色石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30%至114.36亿元,毛利率同比提升6.08个百分点,同比实现减亏。新材料产品方面,公司新材料板块实现产成品销量23.60万吨,同比增长32.51%;实现收入36.54亿元,同比增长15.73%,毛利率是15.83%,同比下降1.41个百分点。
一季度量价齐升推动业绩同比大幅增长。2025Q1,公司毛利率是12.09%
(YOY+0.66pct,QOQ+1.4pcts),净利率同环比均有所改善。分业务来看,公司改性塑料业务销量同比增长25.26%至60.44万吨,收入同比增长30.67%至76.20亿元,产品销售均价同比上涨4.32%。绿色石化板块通过技改显效实现产能爬坡,带动石化产品收入及毛利同步提升。2025Q1绿色石化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18.51%至44.75万吨,收入同比增长126.79%至32.89亿元,产品均价同比上涨3.79%。新材料产品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26.13%至5.6万吨,收入同比增长32.41%至8.67亿元,平均售价同比上涨5.04%。
投资建议:公司2025年将紧抓“以旧换新”“智能驾驶”“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AI+”等机遇,进一步拓展增量市场需求,力争完成改性塑料板块“333”战略目标。绿色石化业务方面,公司将继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运营效率,着力减亏。新材料方面,公司年产1.5万吨LCP合成树脂项目按计划建设中,预计2025年6月逐步投产;年产0.8万吨长碳链聚酰胺等特种聚酰胺项目已启动,计划于2026年3月投产,为未来放量增长奠定坚实的产能基础。预计公司2025年的基本每股收益是0.53元,当前股价对应市盈率是20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波动风险;行业供给增加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下游需求波动风险;出口量不及预期风险;贸易摩擦风险;行 业供需格局恶化风险; 项目推进不及预期风险等。
公司业绩: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全年实现营收28.7亿元,yoy-36.9%;归母净亏损2.5亿元,2023年同期盈利0.9亿元,归母净利润位于业绩预告的下限。Q4单季公司实现营收6.37亿元,yoy-51.61%;归母净亏损2.54亿元,同比多亏2.13亿元。
2024年项目型业务收缩超50%,但产品类业务增长态势良好: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8.7亿元,yoy-36.9%,主要是公司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的部分客户因竞争加剧、资金紧张等原因,验收及结算不及预期,使得该业务规模收缩54.22%至12.29亿元。但公司产品类业务增长态势良好,其中,工业机器人、注塑机(含配套设备)分别实现收入2.75、5.11亿元,yoy+12.50%、+18.67%;数控机床业务因上半年厂房搬迁导致生产及交付受限,全年实现收入3.08亿元,yoy-11.71%,但下半年新厂投产后收入yoy+4.3%,较上半年增长145.97%。
公司全年利润承压:2024年公司毛利率14.6%,同比下降3.9pcts,主要是因为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毛利率下降20.1pcts至-11.7%。费用方面,公司期间费用率为18.33%,同比提高4.84pcts,主要受公司收入下滑影响。综合来看,公司归母净亏损2.5亿元,同比减少3.4亿元。
2025年业务结构改善,一季度毛利率同比提高近15个百分点:2025年公司继续实施“聚焦产品,收缩项目”的战略转型,一季度实现营收3.6亿元,yoy-63.8%。得益于低毛利率的项目型业务收缩,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为32.1%,同比提高14.8pcts。费用方面,公司期间费用率为28.47%,同比提高15.30pcts,主因公司收入下滑。综合来看,公司利润依旧承压,归母净利润为386万元,yoy-87.1%;归母净利率为1.06%,同比下滑1.93pcts。
公司正经历转型阵痛期,产品类业务将成为核心发展动力:当前公司主要受亏损的项目型业务拖累,未来公司将通过收缩业务、调整子公司股权等方式逐步剥离该业务。而公司产品类业务发展潜力优秀,一方面,公司机床新厂已经投产,2025Q1数控机床订单量超120台,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70%,来自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行业需求明显增多,未来收入增长确定性高;另一方面,公司积极加大具身智能布局,协同客户开发轮式移动仿人形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产品,并将于与华为云、智谱、阿里云等大模型合作方共同探索推进场景落地,有望带动公司机器人业务收入增长。我们看好其业务结构调整后,公司业绩迎来好转。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预计2025-2027年公司实现净利润0.4亿元、0.7亿元、1.2亿元,2025年实现扭亏,2026-2027年yoy分别为+63%、+60%,EPS为0.09元、0.15元、0.24元,2025-2027年当前A股价对应PE分别为295倍、181倍、113倍,考虑到公司利润承压,对此暂给予“区间操作”的投资建议,但随着公司收缩项目型业务,业绩有望逐步好转,建议保持关注。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数控机床产能爬升不及预期、机器人业务进展不及预期
产品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占率持续提升。2024年,挖掘机械营收为303.74亿元,同比增长9.91%,为国内市场连续14年销量冠军。混凝土机械营收为143.68亿元,同比下降6.18%,连续14年蝉联全球第一。起重机械营收为131.15亿元,同比增长0.89%,全球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路面机械营收为30.01亿元,同比增长20.75%,海外市场增速超约35.00%。桩工机械营收为20.76亿元,同比下降0.44%,旋挖钻机国内市占率稳居第一名。上述业务新能源产品均取得一定进展,2024年实现新能源产品收入40.25亿元,同比增长22.86%。
积极推动海外经营策略,产品出口量保持行业领先。公司积极推行国际化策略,助力公司海外市场实现快速增长。2024年公司实现海外营收为488.62亿元,同比增12.16%;占总营收的62.34%,同比提升3.48pct。截至2024年底,公司海外产品销售已覆盖15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亚洲、欧洲等地区实现规模收入,在非洲地区实现跨越式增长。亚澳区域营收为205.70亿元,同比增长15.47%;欧洲区域营收为123.20亿元,同比增长1.86%;美洲区域营收为102.80亿元,同比增长6.64%;非洲区域营收为53.50亿元,同比增长44.02%。根据海关统计数据,公司挖掘机械、混凝土机械产品海外出口量均保持行业第一,市场地位稳固。
投资建议:维持“买入”评级。预计公司2025-2027年EPS分别为0.95元1.18元、1.44元,对应PE分别为20倍、16倍、13倍,维持“买入”评级
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利润跃升彰显强劲动能,小品种氨基酸构筑业绩新支点
事件。2025年4月22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173.34亿元,同比下降0.23%;实现归母净利润9.43亿元,同比增长39.12%;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1.42亿元,同比增长57.07%。其中4Q2024,公司实现营收45.45亿元,同比下降2.16%;实现归母净利润2.66亿元,同比增长41.04%,环比增长55.47%;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3.80亿元,同比增长46.43%,环比增长67.07%。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0.39亿元,同比下降3.82%;实现归母净利润4.74亿元,同比增长88.55%,环比增长78.31%;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62亿元,同比增长81.61%,环比增长21.46%。
分业务经营情况概述。2024年,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生物原料药及制剂、医药中间体、有机肥料业务分别实现收入42.48亿元、117.34亿元、1.29亿元、2.12亿元、3.87亿元;毛利率水平分别为12.24%、16.97%、35.82%、13.68%、36.55%。公司2024年营收略有下降,主要原因系主要产品市场价格下降的影响,但公司产品销量增加,销量增长弥补了部分产品销售下降的影响;毛利率、净利率分别实现17.19%、5.48%,利润率水平取得明显提升。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减少1.60亿元,主要系产品价格下跌影响,归母净利润水平实现较大提升,主要原因系本期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营管理实施成本控制,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实现毛利率的提升。2025Q1,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实现22.46%、11.80%,获得大幅改善。
饲养氨基酸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小品种氨基酸打造长期优势。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数据,国内饲料产量从2013年的1.9亿吨增长至2023年的3.2亿吨,复合增长率为5.2%,饲用氨基酸产量复合增长率高达12.7%,远超饲料产量及维生素产量复合增速,为氨基酸市场打开广阔市场需求。基于国家豆粕减量政策,公司聚焦核心产业链、补链、强链,2024年在可克达拉投资37.12亿元建设60万吨玉米深加工及配套热电联产项目,主要生产小品种氨基酸产品,目前该项目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实施,伴随该项目顺利投产,公司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投资建议:公司系全球玉米深加工龙头企业,伴随苏、赖氨酸景气高增,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预计价格有望进入上行通道,加之与伊品生物的进一步融合协同,未来公司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05、14.48、16.16亿元,EPS分别为0.79、0.87、0.97元,现价(2025/4/22)对应PE分别为10X、9X、8X。我们看好公司未来成长空间,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主要产品价格波动及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环保管理不当等。
各项业务稳定发展,盈利能力有所增强。随着基因测序的应用领域不断增多,公司持续加大全球业务拓展,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均保持稳健发展,分业务来看,2024年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实现收入7.17亿元(yoy+12.87%),医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实现收入2.76亿元(yoy2.38%),建库测序平台服务实现收入10.56亿元(yoy+10.83%)。分区域来看,中国大陆地区实现收入10.63亿元(yoy+5.01%),港澳台及海外地区实现收入10.41亿元(yoy+5.68%)。从盈利能力来看,得益于公司运营效率提升、成本管控能力增强、测序服务规模效应凸显,2024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43.74%(yoy+1.01pp),销售净利率为9.65%(yoy+0.5pp),盈利能力有所增强。我们认为随着国内科研投入加大带动测序需求复苏、海外测序外包率不断提升,叠加AI技术发展催生更多基因测序需求,公司收入和利润有望回归快速增长轨道。
加大海外实验室布局,提升全球服务能力,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海外实验室布局,提升全球服务能力,2024年新设日本实验室,截止至2024年末,公司在中国、美国、英国、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地部署了本地化实验室,本地化布局使得公司能以更高的效率为全球的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医院、医药研发企业等客户提供更稳定的产品和服务。此外,公司积极推动海外实验室智能化建设,2024年公司新一代小型柔性智能交付系统FalconIII在德国实验室本地化部署顺利上线,该系统在FalconII的基础上新增多了“多产品并线处理”的功能,为欧洲区域带来了测序服务“运营效能”和“产品质量”的双重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公司测序服务“高效和稳定”的优势。我们认为公司海外的本地化布局能够有效强化公司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针对实验室的智能化改造可以降低对人力的依赖,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随着收入增长,规模效益有望进一步凸显,竞争力得以不断强化。
风险因素:市场需求提升不及预期;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2025年4月18日,贝达药业发布2024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92亿元,同比+17.74%;归母净利润4.03亿元,同比+15.67%;扣非归母净利润4.10亿元,同比+55.92%。单季度来看,公司2024Q4收入为5.47亿元,同比+32.63%;归母净利润为-0.14亿元,同比-131.5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48亿元,同比+119.52%。
2024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81.38%,同比-2.15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65.72%,同比-7.37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37.82%,同比+3.06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率17.36%,同比-8.70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9.30%,同比-1.36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1.25%,同比-0.37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9.11亿元,同比-0.33%。公司注重投入产出效率,通过预算管理、招投标管理、费用考核、系统控制等机制,合理管理期间费用开支。
公司持续前瞻性布局扩展管线,从凯美纳单品销售到五款产品在售,体现了公司不懈的创新努力及扎实的新药开发能力。除了五款国内已上市产品外,2024年12月,贝美纳(恩沙替尼)一线治疗适应症已获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公司首个出海产品,2025年2月,合作方Xcovery启动贝美纳一线治疗适应症在EMA新药上市审批程序;2025年4月泰瑞西利BPI-16350(CDK4/6)HR+/HER2-乳腺癌适应症的注册申请已获NMPA受理;公司与EYPT合作开发的伏美纳眼科缓释制剂DURAVYU(EYP-1901)治疗wAMD的II期临床试验达到所有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呈现了稳定的视力情况,并维持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合作伙伴EYPT已主持推进III期临床研究。
过去几年,围绕着研发管线与战略规划,公司与天广实、益方生物、EYPT、C4T等达成合作,引进了贝安汀、赛美纳、EYP-1901、CFT8919等多款具有价值潜力的新药,丰富了公司研发管线。公司积极贯彻战略合作“引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战略合作与自主研发的互补协同,推动公司管线月,公司与禾元生物签署《禾元生物药品区域经销协议》,协议约定了双方关于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商品名:奥福民,OsrHSA,HY1001)的商业化合作事项,贝达药业在约定区域独家经销禾元生物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目前,奥福民上市申请已获NMPA受理并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2024年11月,公司出资2,000万元人民币认缴瑞普晨创新增注册资本11.1111万元人民币,投后占比0.9390%,同时与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干细胞治疗业务,在人多能干细胞向胰岛细胞诱导分化技术领域展开深入合作,目前瑞普晨创核心产品RGB-5088胰岛细胞注射液已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由于产品销售格局变化等因素,我们调整销售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收入分别为36.9/44.6/52.4亿元(前值为46.04/55.36/无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7%/20.6%/17.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1/9.1/12.1亿元(前值为5.96/7.20/无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1.6%/48.2%/33.4%,对应估值为34X/23X/17X。看好公司在肺癌领域的全面布局、恩沙替尼海外发展,维持“买入”评级。
审批准入不及预期风险:公司药品申报临床及注册等环节可能面临审批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公司产品进入医保或集采可能会面临丢标等风险;
行业政策风险:随着国家带量采购政策的全面实施,近期医疗反腐等政策影响,对市场竞争较大的创新药品种或面临医保谈判降价幅度超预期的风险,生物类似药或面临集中采购降价幅度超预期的风险;
销售浮动风险:市场竞品及未来上市新药可能对产品销售造成一定影响,导致销售不及预期。
产业链板块利润总额占公司利润总额比例逐年提升,2024年增长到70%。其中船舶制造与航运业务积极拓展行业领先客户,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0%;柴油发电机组业务大力优化客户结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0%;服装业务国内国际双轮驱动,实现高位增长,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
供应链板块坚定服务国家战略,大力引进关键矿产,助力国家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同时,发挥公司特有的供应链与产业链“双链”协同能力,成功打通几内亚铁矿业务采购、仓储、报关、运输全流程,推动大宗商品业务转型升级。
清洁能源业务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扎实推动项目落地和已签约项目生效。2024年,清洁能源业务新签海外工程项目2.8亿美元;机电设备进出口业务积极为中企出海及海外客户提供设备采购的一揽子供应链解决方案。实现出口出运3.24亿美元,同比增长87%。
户外动力设备业务成功开发AI视觉导航四驱动力割草机器人,推动产品体系“油转电”“人转智”升级,新增发明授权20件;船舶制造业业务与行业领先客户签署四艘MR油轮订单,正式进入MR成品油轮建造领域。
投资建议:当前产业链利润占比持续提升,“双链”协同能力持续释放,造船、航运等处于景气周期,清洁能源与机电设备出口高增,AI智能产品研发展现创新活力。我们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为1119/1139/1166亿元(2025-2026年前值为1179/124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2.4/13.6/14.9亿元(2025-2026年前值为12.3/13.3亿元),对应PE为9/9/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市场波动风险、项目落地不及预期、造船行业景气回落、原材料价格波动。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44亿,同比+31.78%,归母、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12、2.04亿,同比-0.8%、-2.5%,2024年公司利润与营收增速相差较大主要系费用率增加、毛利率下滑。Q4单季实现营业收入14.06亿,同比-2.78%,归母、扣非净利润为0.54、0.51亿,同比-16.54%、-18.13%,Q4业绩下滑较多主要系公司管理费用增加。公司2024年拟派发现金分红1.16亿,分红比例54.65%,并制定2025年中期分红方案。考虑到行业竞争加剧,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2.54、3、3.46亿(前值25、26年预测为2.9、3.6亿),对应PE为22.4、19、16.5倍,维持“买入”评级。
2024年公司新签订单54.18亿,同比增长9.45%,2024年末在手订单28.95亿。新签订单中,半导体及泛半导体新签34.9亿,占比达64.4%,新型显示类新签订单10.7亿,占比达19.8%,生命科学及食品医药大健康占比达9.23%。分产品维度看,洁净室系统集成及机电工艺系统新签订单为41.5亿,占比达76.6%,二次配新签订单12.6亿,占比达23.2%,新承接海外订单3.5亿,占订单总额的6.5%,总体来看,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多产业领域综合布局优势充分彰显,同时国内新型显示面板领域产线建设需求增加,关税影响下半导体领域加速国产替代有望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我们看好公司下游领域景气度提升。
2024年期间费用率3.18%,同比+0.41pct,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同比-0.1、+0.38、-0.18、+0.31pct,其中管理费用同比增长52.7%,主要系员工激励形成股份支付费用增加,以及并购天津中鼎纪元带来的管理费用支出增加。资产、信用减值损失为0.61亿,同比减少0.02亿,综合影响下,公司净利率为4.05%,同比-1.33pct,Q4净利率为3.82%,同比-0.62pct。2024年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入2.15亿,同比增加0.02亿,收付现比分别90%、85.6%,同比+3.05pct、+3.73pct,现金流整体优异。
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公司围绕通用计算市场,持续专注主营业务,市场地位及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公司业绩实现稳步增长,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2024年收入净利大幅增长,25Q1延续同比高增态势。公司2024年全年实现收入91.62亿元,同比+52.40%,实现归母净利润19.31亿元,同比+52.8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8.16亿元,同比+59.79%。盈利能力方面,公司2024年毛利率63.72%,同比+4.05pcts,归母净利率21.08%,同比+0.06pct。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00亿元,同比+50.76%,实现归母净利润5.06亿元,同比+75.33%/环比+24.8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42亿元,同比+62.63%/环比+29.71%,毛利率为61.19%。
2024年存货显著增长,1Q25合同负债高企,彰显产业链景气度居高不下。1)存货,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存货为57.94亿元,环比持续增长。根据公司投资者关系记录表,2024年报存货增长较快主要系为应对市场需求增长及保障供应链稳定,公司主动增加备货所致。2)合同负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合同负债为32.37亿元,环比2024年末大幅度增长。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集群效应也在不断显现。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算力的需求在成倍增长,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公司业务有望持续增长。
三大技术优势助力DCU随AI加速迈进,市场份额稳中有升。1)强大的计算能力。海光DCU基于大规模并行计算微结构进行设计,具备全精度各种数据格式的算力,是一款计算性能强大、能效比较高的通用协处理器。2)高速并行数据处理能力。海光DCU集成片上高带宽内存芯片,可以在大规模数据计算过程中提供优异的数据处理能力,使海光DCU可以适用于广泛的应用场景。3)良好的软件生态环境。海光DCU采用GPGPU架构,解决了产品推广过程中的软件生态兼容性问题。公司通过参与开源软件项目,加快了公司产品的推广速度,并实现与GPGPU主流开发平台的兼容。公司根植于中国本土市场,更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随着公司产品示范效应的逐步显现,以及公司市场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强公司高端处理器产品将会拓展至更多领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新兴市场出海龙头,有望享全球光储红利。公司逆变器境外销售占超80%。目前,海外新兴市场是光储增量市场,我国逆变器对欧美出口金额占比从22年超60%下降到24年约40%。公司海外市场较为分散,对美出口占比从2020年20.56%下降至2022年的12.58%,对以南非、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占比持续提升。我们认为(1)以南非、巴基斯坦、印度、菲律宾、缅甸、乌克兰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因严重缺电形成刚性需求,叠加电价高增、政策推动、组件和电池降价带来的经济性提升,光储需求有望保持高增。西欧市场已到去库尾声,光储需求复苏。(2)公司采用贴牌本土经销商的模式打入排他性较强的海外市场,市场产品需求洞察以及渠道先发优势明显,积累了较强的品牌、客户及销售渠道基础,未来仍有望在新兴市场保持较高市占率。(3)公司受益于前期以新兴市场为主的差异化布局,在多个新兴市场中表现突出,可抵抗单一市场阶段性需求走弱风险,有望充分享受海外新兴市场带来的持续景气。
产品、规模、渠道叠加材料自制率高,塑造高毛利。(1)产品:公司从家电转型光储,持续拓展高毛利产品,覆盖逆变器、储能电池等新产品。我们认为产品多元化可增厚业绩,同时可发挥家电企业消费品洞察、成本控制以及海外渠道优势。(2)渠道:自主品牌和贴牌均保持高毛利,TOP5经销商贡献海外收入近一半,经销模式助力塑造规模优势,使得公司保持较低期间费用率。(3)控费:逆变器成本构成中,材料占比约84%,其中机构件一般在原材料占比约27%。公司实现机构件自给。此外,IGBT作为逆变器重要电子元器件,约占逆变器成本的10%。公司芯片国产化的进程相对较快,与国内IGBT厂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有效保障公司供应链稳定性,费用管控能力优异。
投资建议:公司是光储逆变器新兴市场出海龙头,亚非拉新兴市场先发优势明。